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价值投资的哲学,(https://xueqiu.com/8013442446/250916484)
近年来,买基金逐渐成为人们理财的一种方式,在手机支付宝等app上,各类基金宣传铺天盖地,诸如:定投7年稳赚不赔,轻松年化15%;某基金近一年年化收益超50%;某投资者买了10万某公司基金,隔一年打开账户收益翻倍。各种广告充满诱惑,仿佛买基金是稳赚不赔的生意,不少对投资一窍不通的小白兴高采烈地买入,结果却是被套在高高的山岗上吹风。
那么,投资者到底该不该买基金?又该如何进行财富管理呢?
对此,我的回答是:不建议投资者买基金,当然我指的是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。不包括货币基金、债券基金、以及被动跟踪指数的指数基金等。原因如下:
一、基金经理和基民利益并不一致
前段时间,一则某基金经理在上海花1.7亿买豪宅的新闻上了热搜,不少人怀疑是医药基金经理葛兰,急的葛兰深夜辟谣,称不是自己。
尽管买房人并非葛兰,但这似乎并未平息基民的愤怒。据爆料:葛兰、蔡嵩松、张坤等一众顶流明星基金经理年薪过千万,蔡嵩松更是被爆出2021年拿到7000万年终奖。不少投资者就郁闷了:为什么自己买的基金跌跌不休,但掌托的基金经理却稳赚不赔,高薪拿到手软?
答案就是:基金经理和基民利益并非捆绑一致。
我们不妨了解下基金经理收入的构成方式:
对于公募来说,基金经理收入是“基础薪水+管理费分红”,若管理规模50亿元的基金经理,按照1.5%的管理费,15%提取奖励,则基金经理可拿到1125万分红。
如果在私募,除了管理费之外,基金经理还可拿到超额收益的10%-20%。在市场行情火热时,私募基金经理1年的收入甚至能顶公募基金经理10年收入。
由此,不难看出:无论基金涨跌,收取的管理费都足以让基金经理赚的盆满钵满。这也是为何众多基金公司要不断包装、宣传明星基金经理,把基金规模不断做大的原因。因为只有基金规模做大了,管理费才能越赚越多。
如下图所示,尽管2022年权益类基金年度平均收益率为-16.9%,但前十大基金公司依旧赚取了588.6亿元管理费。
二、基金经理也是追涨杀跌的韭菜
社会上普遍流传着一种观点: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这句话放在任何技术密集领域一点问题没有。但若放在变换莫测的金融市场,这个观点恐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从统计上看,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投资收益并未比普通散户高多少。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:基金经理也是追涨杀跌的“大韭菜”。
①投研分离是基金决策最大的硬伤
投资者常常疑惑:拥有众多高学历人才和强大的研究能力的基金机构为何也会频繁“踩雷”,连指数都跑不赢呢?说道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基金决策的硬伤—投研分离的决策机制。
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,一般都是在研究后便自行买入,做研究和决策的都是自己,简称“投研合一”。但对于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来说,出于监管和其他制度要求,做研究和投资的却并非同一批人,这被称之为“投研分离”。
研究分析机构被统称为卖方,负责提供宏观经济、行业、个股投资策略的研究服务,对看好的投资标的出具研究报告。各类公私募基金、社保等机构被称作买方,买方根据卖方的推荐买入进行投资交易,这便是投研分离的基本原理。
不可否认,基金经理也精力有限,无法深入透彻了解所有行业。而投研分离却可以让专业的研究员从事自身擅长行业研究,为基金经提供更多行业配置建议,但这种机制也埋藏着难以忽视的隐患。
一是卖方与买方存在沟通壁垒。首先,诸如竞争状况、技术壁垒、渠道控制力、定价权、品牌忠诚度等影响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,无法被量化和精准表述,这也导致基金经理难以根据研究报告去合理评估公司估值。其次,由于基金经理没有对投资过程的亲历亲为,缺乏对研究过程中各种假设、逻辑、条件的感性认识,只看纸面研究报告,即容易成为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。
二是卖方与买方利益并不一致。若行业研究员调研中发现一家有隐藏价值、未被市场发掘的宝藏小众公司,出于谨慎性原则,也不敢大力推荐,因为怕看走眼而被同行嘲笑。亦或是市场上火热的明星公司虽有逻辑缺陷,但出于同期其他卖方机构都鼎力推荐,多数研究员也不愿意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去提出相反论调。切合主流观点,使得卖方与买方的利益难以捆绑一致。
②业绩排名迫使基金经理追涨杀跌
虽说基金经理拿着高薪,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类严苛业绩考核排名,这些排名压力,无形中迫使基金经理也要像无脑散户一样追涨杀跌。。
对于公募基金来说:牛市中,在为了保持排名而被迫参与市场热炒的板块,即使买入时估值已经严重透支的未来收益;熊市中,他们又不得不抱团在未被市场大幅杀跌行业上,即使该行业在未来没有任何投资价值。
前期,人工智能相关股票被热炒,“医药女神”葛兰也去跨界配置人工智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对于私募基金来说:虽没有排名的压力,却对绝对收益有严格要求。投资合约上规定的清盘线(多为亏损达20%-30%清盘),这条线也成为熊市最后一跌中压死私募基金经理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③浮动盈亏迫使基金经理无法理性交易
在熊市中,基民往往难以忍受自己的基金大幅浮亏,别人的基金股票却整整日上。于是狠心割肉自己涨幅落后的基金,去追高涨幅较大的投资标的,赎回的压力迫使基金经理不得不卖出本就亏损的股票,留足备用的现金,即使亏损的股票已经到了黎明前的黑暗。
在牛市中,出于对股票持仓比例的最低限制,即使市场上所有股票都高估了,公募基金经理也无法大量卖出手中的股票,无法顺利“逃顶”的后果便是:牛转熊后的暴跌将吞噬牛市中的所有胜利的股市。
三、给散户投资者的几点建议
如果不投资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,那么散户又该如何选择投资标的呢?这里,笔者给提供以下三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:
①不懂个股,不妨投资指数基金
股神巴菲特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推荐过指数基金,相对于股票和主动管理型基金,指数基金具有诸多优点:首先,管理费用较低,相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1.5%的管理费,指数基金往往只需要0.5%甚至更低;其次,指数基金被动跟踪指数,只要中国的经济还在发展,朝阳行业整整日上,买入相应的指数基金就一定有上涨的空间;最后,指数基金对基金经理水平无过多要求,仅需按指数配置相应股票权重即可,这将有效减少基金经理主观交易上的失误。
②深入研究,投资自己熟悉行业
投资者虽没有机构投资者一样强大的研究能力,但却可以把自身精力集中在某一两个熟悉的行业,所有资金分仓在十个行业上各赚10%,和全仓在一个行业上赚10%,没有任何区别。投资者如能在自身擅长领域深耕挖掘,持续跟踪,择时寻找投资的安全边际,就一定能有所收获。但随意投资不熟悉的领域,将极有可能出现“做的越多,错的越多”的现象。因此,“不懂不做”是投资中所有人都应当牢记的铁律。
③耐心持有,不追求短期绝对收益
优秀的公司绝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,其短期的股价涨跌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。因此,投资者不应过分在意短期收益,而要选择能带来长期投资价值的伟大公司。追涨杀跌,频繁交易,只会让本金越亏越少。耐心持有,陪伴伟大公司一起成长,终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辛苦阅读至此的看官们,动动你们的小手指,点点下方的“赞”,您的支持将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,不胜感激!
免责声明:作者发文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仅供您参考、交流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#价值投资# #公募基金# #私募基金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