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帛甲老子》第二十七章简体版:
善行者无辙迹,善言者无瑕适。
善数者不以筹策。
善闭者无关楗,而不可启也。
善结者无绳约,而不可解也。
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,
物无弃财,是谓曳明。
故善人,善人之师;
不善人,善人之资也。
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
虽智乎,大迷, 是谓妙要。
上一节,搞懂了前五句,接这来解析下面四句:
是以圣人,恒善[qiú]人而无弃人,物无弃财,是谓[shen]明。
这一段有两个难点:
第一个难点是“这四句与前五句的关系?”
第二个难点是“什么是明?”
【这四句与前五句的关系?】
先来看前五句的意译:
善行者,常借助车与路,可是没车没路也能行。
善言者,常引经据典,可是用简单的话也能说得精彩。
善算者,常依赖算筹,可是没算筹也能算得准。
善闭者,常依靠锁头,可是没锁头也能让你打不开。
善结者,常借助绳索,可是没绳索也能让你解不开。
这五善,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行动不受“条件”的约束。有此条件可以实现目的,没此条件,通过其他条件也可以实现目的。
也就是“恒善是无条件的善”。
圣人是善于教化大众之人,就是善教者
根据前五句的模式,就应该有:
善教者无不可教之人。
善教者,常教化可教之人,可是孺子不可教也可教化。
也就是,老子说的:是以圣人恒善人而无弃人。
在通行本中,这句话里的“人”被改成了“救人”。
不管改成哪一个,我觉得这个“”,可以理解为“教化”,或者佛教词语里的“度”。
圣人不但会“人”,还会“物”。
也就是,圣人恒善物而无弃财。
在圣人的眼里,世上不存在毫无价值的东西。
这种,人无弃人,物无弃财的道理,就是“明”。
【什么是明?】
这个“明”有点麻烦,首先各个版本就不同。
帛甲本,是“明”;
帛乙本,是“曳[yè]明”;
王弼本,是“袭明”。
因为字,显示不出来,所以,我在简体版中,借用了帛乙本的“曳明”。
所谓明,我理解为“照明无死角”。
我的理由如下:
和曳,都是和“申”相关的,申的意思是“伸展”。
明,可直译为“心伸展后的明白”,即经过很深入地思考才能明白的道理。
比如那种经过肯定,否定,否定之否定,转了一圈之后明白的道理,才是“明”。
打个比方,一个光源照在球体上,如果一动不动,那只能照亮球体的一部分,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照亮。要想把所有地方看清楚,就得旋转伸展光源,转上一圈,这样就能把球体所有部分看得清清楚楚了。
这就是“明”。
对照前面的“人无弃人,物无弃财”。明的含义就是说:没有圣人的光芒照不到的地方,也就是“照明无死角”。
至于后人改成的“袭明”,有兴趣,可以自己查看,变味太严重了!
道德经读书笔记:
27.1|瑕適不是瑕谪
26|重为轻根,清为躁君
25.7|“大”的三重境界
25.6|孔子和老子的修道路线图
25.5|道德经究竟有啥用?
25.4|"道"具有脉冲的特性
25.3|繡呵缪呵
25.2|人类是怎么来的?
25.1|有物昆成
24.2|宇宙、自然与道德的关系
24.1|老子的自然,庄子的逍遥
郭宗林号旅行专线
微信公众号:lcldgzl